撰文 | 余晖 董鑫
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是“研究进一步做好粮食和农业生产工作”。
会议提到,要充分发挥政策性收储托底作用,支持市场化主体加大收购力度,切实保障农民收益。要用好农业救灾资金,做好保险理赔,努力减轻农民因灾损失。
秋粮丰歉,事关民生根基。
我国粮食按季节分早稻、夏粮和秋粮,分别占粮食产量的4%、21%和75%,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儿,主要包括中晚稻、玉米和大豆,以及一些杂粮杂豆和薯类。要完成今年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任务,关键看秋粮。
眼下,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六成,但“三秋”生产却面临严峻挑战。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的黄淮海地区,近期遭遇持续连阴雨。9月中下旬以来,安徽省连续阴雨天气;河南省出现了8次大范围降水,全省平均降水量332.4毫米,为1961年以来最多;入秋以来,山东平均降水量达到170.6毫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
本该是秋高气爽的收获季节,不少农民却因田间积水、土壤黏重,眼睁睁看着机械难以下地。有河南、山东的网友晒出自家地里“刚收的玉米还没晒干就发霉了”“花生还在地里没收完已经发芽了”。
展开剩余66%天不帮忙,人更要努力。当前,为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多地、多部门多措并举。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要加强部门协作,再接再厉抓好秋收秋种,统筹做好种子、化肥等农资保供稳价。”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反复提到农民——“切实保障农民收益”“努力减轻农民因灾损失”。
对种粮农户来说,收成再好,卖不出去、卖不上价,一年的辛苦就等于白费。要把种粮农民的“好收成”变成“好收入”,关键环节是收购。秋粮收购旺季一般为10月初至来年的4月30日。当前,在多重挑战下,我们必须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此次会议提到,“要充分发挥政策性收储托底作用,支持市场化主体加大收购力度”“要用好农业救灾资金,做好保险理赔。”
一些动作已经展开。
就在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在主持召开的视频调度会上指出,“要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精心组织好政策性收储,多措并举保障农民售粮顺畅。”
此外,10月7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召开视频会议,提到“抓好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不断优化为农服务,保障农民售粮顺畅。相关地区要根据实际做好不达标粮食收购处置工作”。
政策正在落地。10月17日起,也就是国常会召开当日,根据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等相关政策规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河南省内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2025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除了“卖得出”,还要“减损失”。农业保险是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其理赔效率直接关系到农户再生产资金保障和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现实中,还存在查勘定损难度大等突出问题,与老百姓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
就在10月10日,农业农村部召开黄淮受灾地区农业保险理赔专题座谈会,人保财险、太保财险、中华财险、国寿财险、平安财险、中原农险、国元农险等农业保险机构参加座谈。会议强调,各保险机构要强化时效优先,将理赔服务纳入秋粮抢收抢烘应急机制,开通秋粮理赔绿色通道,做到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
农业,从来都是“靠天吃饭”的行当。但越是天气不利,越需要政策靠前、服务到位。只有真正站在农民的角度,急农民所急、解农民所难,才能让种粮人有信心、有底气,也才能筑牢大国粮仓的根基。
发布于:北京市大财配资-股票正规平台-配资平台app-正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