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俄乌战场上,一个俄罗斯无人机操作员视角的短视频,在外网疯传,并引发广泛讨论。视频画面中,俄军无人机操作员在执行袭击任务后,发现乌军存活下来了一名受伤的乌军女兵。随后俄军操作员并未继续攻击,而是选择撤离。事后,该操作员在互联网上表示,“不会再有第二次,希望她能明白”。
该视频引发的争议不光是在俄罗斯互联网上,在中国互联网上,也存有不少争议。乌克兰曾经放出过一个类似的视频画面,也是一名俄军女兵试图向乌克兰一架无人机求饶,结果乌军操作员选择了无视,直接投弹将其炸死。因此,俄罗斯互联网上,也有不少人认为俄军这名无人机操作员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背叛了战友。
事实上,回顾历史,我军在一系列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就吃过这方面的亏,其深刻教训足以警示世人,任何因对手性别、年龄或身份而产生的战术宽容,本质上都是对本国士兵生命安全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战争残酷性的严重误判。
比如个别国家边境中大量女性民兵和非正规作战人员也参与军事行动,她们利用传统军事伦理中对“女性与平民”的潜在保护心理,频繁对我军实施突袭、诡雷布置和情报搜集活动。许多中国军人因对手是“女性”而犹豫迟疑,甚至在检查站对看似柔弱的妇女儿童放松警惕,最终我们自己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战争档案显示,参战的女性作战单位往往比男性部队更擅长利用对手心理弱点实施不对称攻击,而我军的“仁义”态度反而助长了对手这类战术的有效性。这一用无数生命换来的教训表明,在战场上,任何携带武器、参与军事行动的人员,无论其性别、年龄或外在特征,都应被无差别视为合法军事打击目标。
俄军无人机操作员的选择背后,可能混合了多种动机:包括个体道德犹豫、舆论压力顾虑,或是基于宣传战的考量。然而从军事专业角度分析,这种“放生”行为存在多重风险。
首先,一名受过训练的士兵,无论性别,一旦重返部队,将继续对己方构成威胁。其次,此类行为可能形成错误的战场先例,削弱部队的命令执行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它无形中助长了对手利用性别特征进行战术欺诈的积极性。现代战争早已证明,女性不仅能够胜任前线作战任务,更在情报搜集、敌后渗透和心理战领域具有独特优势。2015年美军特种部队在叙利亚遭遇的女性狙击手,以及车臣战争中俄军面对的黑寡妇部队,都是血淋淋的实战例证。战争,从来不是展现个体仁慈的场合,任何战术层面的心软都可能以更多己方士兵的牺牲为代价。
为什么突然聊这个话题?因为随着台海局势的持续紧张,以及美方越发急迫的制造南海议题和台海话题,俄军今日面临的伦理困境,明天很可能在台海冲突中重现。我军应明确对战争残酷性的认知,才能在未来可能到来的斗争中最大限度保护官兵生命安全,有效履行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使命。这既是对历史教训的铭记,更是对未来责任的担当。
大财配资-股票正规平台-配资平台app-正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